清晨,回龙镇人民政府服务大厅医保窗口前,工作人员胡超紧盯电脑屏幕,鼠标点在“异地就医备案”界面,这是他退伍转业后在医保窗口值守的第二年,也是无数个平凡工作日的开始……
窗口里的“耐心课堂”。“你好,由于你的父亲是在绵阳市八洞镇住院,并且在之前没有进行异地就医备案,需要经过备案之后才能进行医保报销……”胡超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,一边向村民唐付青介绍相关的政策条例。
原来,唐付青的父亲因发生意外在绵阳市八洞镇住院,出院时被告知需要异地就医备案才能医保报销,故而来到回龙镇人民政府服务大厅医保窗口咨询。根据相关规定,在德阳市以外就医就需要进行异地就医备案,未备案的话会导致报销费用大打折扣,起付线增加50%,报销比例降低20%。经过现场政策讲解后,成功办理异地就医备案。
医保窗口的三尺柜台,像这样群众“搞不懂怎么办的事”每天都在上演。碰到材料不全的,列好清单让他们“一次跑成”;对异地就医、慢性病报销等复杂业务,制作了“流程图解”,让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都能看得明白。
坝坝会上的“政策翻译官”。利用村民农闲的时间把大家聚集起来开坝坝会,成为了医保政策深入村落的有效手段。在回龙镇沿河村,胡超扯起横幅,把政策解读变成了“拉家常”。他带来的不仅有宣传册,还有村民最关心的“报销案例”——里面真实地记录着住院结算单,用红笔圈出总费用、报销金额等,谁住院花了多少钱、报了多少钱,都是明明白白的。
坝坝会上的提问总是格外接地气,“在外省带孙子,看病能报不?高血压拿药能报多少?新出生的奶娃儿可不可以买医保?”……胡超为村民们现场算起“参保账”,还把门诊共济、大病保险等专业词汇,翻译成“全家的医保钱能共用”“花得多报得更多”这样的大白话。
为了让村民们都能赶上宣讲,在村里的田间地头也能看见他的身影,泥土沾了裤腿也顾不上拍。“以前总怕缴了钱没用,现在听明白了,这医保就是咱老百姓的‘救命钱’。”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对医保政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脚步丈量的“特殊牵挂”。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,医保服务从来不是“等上门”,而是“送上门”。哪个村有卧床的残疾人、哪个组有独居的老人、谁需要定期换慢性病处方、谁的医保要到期续费……胡超心里,有一张需要特别关心的“医保地图”。
今年64岁的彭大爷,因此前在外务工时造成下半身瘫痪,大小便不能自理,同时身患脊髓炎、糖尿病,通过使用医保特殊门诊报销,每月糖尿病所需的药物只需支付1.5元,大大减轻了彭大爷的生活负担。
“我现在用医保看病拿药都很便宜,大部分的钱都可以报销,这个医保政策真的是太好了……”彭大爷流露出对医保政策满满的认可。
暮色渐浓,医保窗口的灯还亮着,胡超整理着当天的材料。这窗口里的耐心、坝坝会上的热乎气、山路上的脚步声,正是基层医保人用真心焐热政策的模样。在回龙镇,医保服务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款,而是带着烟火气的承诺,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,守护着每个家庭的健康底气。
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,创新宣传方式,使群众‘零距离’了解到最新、最全面的医保政策,打通医保政策宣传‘最后一公里’,不断提高辖区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保意识。”回龙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李明剑满怀信心地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