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
网站支持IPv6
智能问答
无障碍
长者专区
旧版
网站支持IPv6

长者专区
中江高新区关于四川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措施的建议
索  引  号: 510623-2025-002103
文  号:
发布日期: 2025-03-03
公开形式:主动公开
信息来源:中江高新区
关  键  词:
相关附件:
发布时间: 2025-03-03 来源:中江高新区 浏览次数: 字体大小: 打印

一、深化政务服务集成改革,打造“一站式”高效服务标杆

1.构建“园区事园区办”全周期服务体系。推广成都“园区通”线上平台经验,整合企业开办、项目审批、政策兑现等事项,实现“一网通办”。线下设立“一站式服务中心”,推动市场监管、税务、人社等部门派驻专员,提供“帮代办+容缺受理”服务,缩短审批时限。借鉴泸州“绿色通道”模式,对重大项目实行“模拟审批+联合验收”,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,企业投资类压缩至24个工作日,同步建立“企业服务专员”网格化机制,解决用工、融资等难题。

2.强化政策精准匹配与快速落地。建立“政策计算器”智能匹配系统,动态归集省、市两级惠企政策,通过天府新区“进解优促”机制,主动推送至企业。设立“政策兑现窗口”,优化成都“蓉易+”服务模式,确保政策资金“免申即享、直达快享”,杜绝政策空转。

二、创新资源要素配置,破解土地与能耗瓶颈

1.以“亩均论英雄+弹性供应”激活存量用地。推广浙江经验,建立以亩均税收、研发强度、单位能耗为核心的园区企业分级评价体系,对A类企业优先保障用地指标,D类企业实施限期整改或“腾笼换鸟”。借鉴遂宁“标准地+弹性年期”改革,新增工业用地按“标准地”供应,提升弹性年期出让比例,降低企业初期成本。复制什邡欣旺达项目经验,通过司法拍卖、平台收储、租赁盘活等方式,全面提升全省闲置低效用地处置率,配套容积率奖励、税费减免政策,鼓励企业增资扩产。

2.构建绿色集约的要素保障网络。依托搭建能源、环境数据监测平台,对园区实施“一园一策”能耗管控。推动“数字园区”建设,引入华为云等数字技术,优化电力、燃气、供水等智慧调度系统,降低企业用能成本。

三、强化创新驱动与产业链协同,培育新质生产力

1.构建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创新生态。学习苏州工业园区“企业创新联合体”模式,在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,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省级中试基地。推广武侯区“基金招商+技术入股”经验,设立规模产业引导基金,支持科技成果“先投后补”,加速天府实验室成果就地转化。

2.实施产业链“强基补链”工程。借鉴常州“全链条孵化”路径,聚焦锂电、人工智能等赛道,构建“研究院-孵化器-加速器-产业园”四级载体。依托绵阳科技城、德阳重装基地,招引“链主”企业,配套设立细分领域专项基金,推动中小企业并购重组,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闭环。

四、推进产城融合3.0,实现“以产聚人、以城兴产”

1.优化“15分钟产城生活圈”。在天府新区、宜宾三江新区等试点区域,规划“产业社区”单元,配套人才公寓、国际学校、三甲医院及商业综合体,建设“工业邻里中心”。推广武侯区“十个无忧”人才政策,对高层次人才给予足量购房补贴及子女教育保障,提升园区宜居吸引力。

2.推动“园区即城市”功能升级。结合成都世运会契机,在重点园区嵌入文体场馆、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,打造“生产+生态+生活”复合场景。借鉴遂宁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经验,将闲置低效工业用地调整为绿地和公共服务用地,实现产城景观融合。同时在可开发用地不足的园区,增设园区公共交通专线,实现园区与城区血脉互通。

五、强化制度保障与区域协同

1.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。深化成渝“双核”联动,推广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“研发+制造”合作模式,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,推动汽车、电子等产业互采互供。大力建设“副中心”城市,以核心城市周边县市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外溢,打造“飞地园区”,税收按比例分成。

2.实施“赛马制”考核激励。将亩均效益、科技成果转化率等纳入园区考核指标,对排名前10%的园区给予用地指标倾斜及财政奖励。设立“园区改革先锋奖”,鼓励基层探索“一园一策”创新(如泸州自贸区“通跑专办”),形成可复制经验。

责任编辑:中江高新区